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B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欧美物流】水产追溯系统,给水产品一份完整履历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33    次浏览

水产追溯系统在发达国家已进入了实用化阶段,人们可以通过扫描水产品的二维码明确了解该水产品的诸如产地、加工、运输等完整信息,这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下给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整个水产品的从业者们加上了一个强力有效的执行和监督机制。不仅如此,如今海洋资源逐渐枯竭,永续水产也成了最佳的解决办法,而水产追溯系统又成了其关键所在。建立水产品信息透明的体系在一个充满食安危机的年代, 消费者对于餐桌上的食物来源越来越重视。水产品也是其中之一。根据国际海洋管理委员会(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MSC)在2016年初,针对21个国家、16000多名水产品消费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有55%的消费者不相信目前水产品上面的标示内容,平均有65%的消费者希望可以知道自己所买的水产品生产履历,而全世界最希望知道水产履历的是中国大陆消费者,占比达81%。一般消费者对于各种水产品“真正”的外观、特性并不了解,越南鲶鱼可以被混包成地中海的高价鲂鱼,甚至低价鲣鱼也可充当黑鲔鱼来贩售,而水产品最重要的“新鲜度”,消费者也很难直接用肉眼观察,使得不良商家利用这样的信息不对称性赚取非法利益,甚至当水产品被加工包装后,价格的操作空间就更大了。 一个完整的水产追溯体系,理论上要从水产捕获或是取得的水域离水开始就得记录,包括哪条渔船捕获、哪个水域或是养殖渔场、在哪个拍卖市场交易,经过哪些渠道、海关与运输企业 这些讯息并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整合,也没有用标准的格式储存,以致于追溯体系一直都处于信息断链状态。水产追溯系统对捕捞、养殖企业、水产渠道商、消费者其实都有好处,因为唯有透通的信息,才能让非法企业陆续从市场淘汰,海洋资源与人类的消费需求可取得均衡点,万一水产品出了问题,企业也可更精准有效地执行产品召回。 谈到追踪性,就必须先理清两个名词,分别是内部追踪性(Internal traceability)与外部追踪性(External traceability)。所谓内部追踪性指的是单一水产企业对于其产品加工、处理、制程、原料取得等内部作业,通常这些内部资料都有,但是可能格式未统一;在外部追踪性方面,则是要能查到这些商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运输、仓储过程的时间、距离、保存温度、保存条件等。问题比较大的是外部追踪性,因为谁要负责这些资料的维护,资料要传送到哪边,并未有相关标准,以至于整体的水产品追溯资料不严谨也不够完整。 追溯体系的构成需全方位助力水产追溯体系光是企业自行投入是不够的,否则会有球员兼裁判的嫌疑,因此,整个水产追溯体系,必须有水产企业、供应链企业、政府、认证机构、公正监督机构、消费者共同投入。其中水产企业、供应链企业负责资料的建档;认证机构如SGS、BSI负责水产商品进入到消费市场前的最后检验与认证;监督单位可由非政府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学校、财团法人)针对各种上传的数据资料进行查验与稽核。政府在体系中则是最终管理(奖赏与惩罚)与标准制定,所谓的标准,就是指上传的资料格式、栏位、上传的时机、频率、标签打印格式、资料抛转API等,以便让供应链中的不同成员可以分别登载自己负责的部分。举例来说,货运企业如果负责托运,就要负责记录托运期间每日的商品重量、保存温度、运输起讫点、运输车号、运输日期等信息。最后,消费者扮演的的是啄木鸟角色,透过行动装置APP,消费者可以随时反查验证云端登载资料以及水产实物外观与标示是否都相符,如果不符就透过APP再拍照回传举发,如此一来就会形成环环相扣且严谨的追溯系统。许多中小型业者或许已取得HACCP认证,但是往往最后沦为形式作业,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率的资料汇集系统,也缺乏持续的第三方监督,如果到最后只是增加一堆纸本表单作业,没有将这些资料转换成数字化资料上传云端系统,HACCP体系仍无法有效解决水产追溯性的漏洞。 对水产品而言,因为生命周期短,要企业兼顾水产品运筹效率,以及各环节资料的正确性确实不容易,因此在实施的初期,政府可利用关税,或是后续营业税的部分减免,让企业有配合的诱因,藉由这样的机会,政府甚至可以协助众多中小型企业联合打出认证品牌,由国家做保证,进一步提升水产品价值。以现今的科技,建置水产追溯系统并无技术问题,缺的是管理法令、国际资料交换标准,以及专属的公有云(public cloud)系统让厂商上传与读取资料。水产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水产追溯系统或许无法100%保证所有水产品从此万无一失,但确是迈向永续、安全水产的关键手段。在管理上,没有数据,就无法改善,当追溯体系的资料持续累积成为大数据,不论是政府或是企业,就可以更精准地掌握水产品在供应链过程中有哪些浪费(库存过多、配送时间过长)、供应链有哪些供需失调问题,反而是水产追溯系统可延伸出来的附加价值。整个水产追溯系统除了信息的反馈与流通之外,另一个思考重点就是“包装”,因为唯有通过外包装,水产品才能够有各自的身份识别,追溯才有真正的意义。通过特殊的外包装设计,除了可降低水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碰撞,搭配外包装上面的条形码反查机制,就如同每张纸钞仅有唯一的序号一样,如果包装上面的条形码(或是生产批号)也都是唯一的,就可降低信息被窜改或是盗用的风险。 永续水产已是世界潮流,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许多主要大型超市与渠道都已开始淘汰使用破坏性渔法所捕捞的水产。现阶段,或许无法将每种水产品都完全纳入水产追溯系统,可优先试行于高价水产品如龙虾、生鱼片、黑鲔鱼、生蚝、海胆等,而且越是生食水产,就更应该尽早纳入追溯系统。在整个水产供应链中,追溯系统是破除信息不对称的最好作法。政府主管机关更应该改变补贴行为,在现今海洋资源逐渐枯竭的年代,应该避免补贴“捕捞渔具”,而是补贴追溯系统所需要的信息基础建设。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现代物流杂志社了解更多阅读投诉阅读精选留言加载中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了解留言功能详情